樹新風為群眾帶來更高層次的需求
鄉村振興,鄉風文明是保障。過去的高井村乘著新農村建設的春風,成功引導村里的產業升級,但經濟狀況改善后,新的問題也出現了——村里家庭矛盾開始增多,道德缺失問題開始顯現。“村民們腰包是鼓起來了,但精氣神卻癟下去了”,村黨總支書記莊虔春下決心要改變高井村的面貌。現如今,高井村通過立規矩嚴監管,引導村民自覺遵守規范,已然樹立起了文明和諧社會新風尚,促進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根本好轉,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。
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、愛和歸屬感、尊重和自我實現五類。大意是假如一個人同時缺乏食物、安全、愛和尊重,通常對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強烈的,其它需求則顯得不那么重要,只有當人從上一個需求層次的控制下解放出來時,才可能出現更高層次的需求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,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里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早已不是重點,而愛和歸屬感的需求逐漸成為重心。如何讓村民們把好日子過好,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必不可少,大力推進移風易俗,破除陳規陋習,倡導文明新風,樹立社會文明新風尚,方能弘揚鄉風文明正能量,為群眾帶來“愛和歸屬感”這一更高層次的需求。
觀念的轉變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就實現,最好的辦法還是要靠長期的引導和熏陶。鄉風文明就要凝聚起村上有知識、有文化、有技能的老黨員、老干部、老教師的力量,隨時為村民傳遞文明禮儀知識、生產生活技能等,抑或利用農民夜校等形式,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將看似枯燥深奧的大道理、硬政策變得好聽好記,才能形成廣泛的正面推動力量。為樹新風,“勤勞一日,一夜安眠,勤勞一世,一生幸福”“固守穩健,謹慎行事”“善待父母,等于善待自己”......諸如此類的“家訓”高井村目前已經征集了近千條,正如春風化雨般浸潤著村民們,同時村上還投資建起了“高井道德講堂”,設定了嚴肅的講堂學習規范,創作了《道德歌》,成功讓村民精氣神也鼓了起來。
文明進一步,鄉村才能變得更美。黨員干部必須從自己做起,帶頭宣傳移風易俗,帶頭節儉辦婚喪事,做移風易俗的倡導者、引領者、推動者,成為樹立新風正氣的典范。群眾找到了標桿,就能自覺效仿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,方能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新風尚,讓文明新風走進千家萬戶。(作者:劉厚廷)
【據】在北京市朝陽區高井村的道德講堂,兩排“家風墻”矗立在村里寬敞的柏油路旁,上刻村里各家各戶的“家風家訓”。干凈整潔的街道、寬敞明亮的房屋,村民們臉上洋溢著發自內心的笑容,都顯示著高井村的朝氣和活力。(人民日報,2018年11月20日)
天天勵志正能量
(學習心得體會及網評文章均為網友原創稿件,轉載時請務必注明文章作者署名及來源出處)